
雖然從來沒有買過書籤,不過我覺得每本書都要有一個書籤,紀錄當時閱讀的姿態。
1. “100 words to make you sound smart”
書籤是溫哥華圖書館出版的,長方形規格,黑色的那面上有一個迷宮的圖形,暗示圖書館可以幫讀者解惑。至於為何為什麼會購置這本書本身是個迷,我永遠想不透會在什麼場合用到“byzantine”這個單字,歷史課......?荒謬性就跟這本書是我在urban outfitter買的一樣。或許當我把這一百個單字背起來時就會知道原因了。
2. “native speaker”by chang-rae lee
有一個時期的我很著迷於閱讀移民的第二代在所謂的「故鄉」如何扎根,卻又同時得面對祖先的文化傳統和美國資本主義下的互相拉扯,淺意識裡覺得自己也是個失根的蘭花。現在想想我卻是用愛馬仕的香水試紙當它的書籤,未免也太顯得庸俗,因為當時的我很著迷某一款味道所以就順手拿起來當書籤。這本書跟書籤紀錄了我當時著迷的東西,而香水味會散去,只有書香才留著。
3. “挪威的森林”by 村上春樹
電影沒看過,不過倒是第八次讀這本書。我們家的版本是經典的紅綠上下冊,不過因為不知道借給誰而只好跟朋友借更上一代的版本。名片尺寸的書籤是薰衣草那種顏色的卡紙,質感、優雅如同借我書的朋友一樣都是生命中很重要的角色。
「你喜歡我到了什麼程度?」
「到了世界上所有森林中的老虎,都溶化變成奶油的程度。」
4.“eat pray love”by elizabeth gilbert.
飯禱愛,深深覺得小說比電影好看,如同閱讀日記。作者去了花了一年去了三個"I"開頭的國家來尋找自我,而很巧的是我的書籤是安卡拉的公車票"ego卡",雖然意思不一樣,但當我閱讀到一半發現這小小的巧合時,就為自己以後一定要出國流浪的理由增添一筆。
"That's just your ego, trying to make sure it stays in charge. This is what your ego does. It keeps you feeling separate, keeps you with a sense of duality, tries to convince you that you're flawed and broken and alone instead of whole."
5. “momo”by michael ende
德國作家的科幻小說,使用的書籤是一張上面寫了台北駐安卡拉辦事處地址跟電話的便條紙,我還記得拿到書的那天還急急忙忙去辦事處,把要留給下一屆交換學生的東西移交至辦事處的倉庫。時間過好快噢。
“Calendars and clocks exist to measure time, but that signifies little because we all know that an hour can seem an eternity or pass in a flash, according to how we spend it”
6. “daisy miller”by henry james
從倫敦回台灣時原本要在飛機上看的,但是因為喝了太多酒,所以只把票根夾在書裡,一直到最近才把它認真地讀完了。結果文學課要上台報告時剛好被分配到這本小說,一魚二吃,誰說多閱讀沒有用?
7. “revolutionary road”by richard yates
小江在台灣幫我買的,跟我一起去了土耳其念書、英國找kerry、日本拜訪chris,最後過了一年半才終於把它讀完。書籤是英國的入境卡,跟書中女主角一直想移民去法國互相呼應。這本小說愛不釋手,貼切地描寫中產階級不甘於平凡人生卻又最後屈就於平凡的不甘心跟遺憾;雖然我覺得封面是電影劇照這點丟臉到讓我無法在捷運上閱讀很遺憾(同理印證於飯禱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